北京荨麻疹主治医院 http://m.39.net/baidianfeng/a_8595950.html

不以生死做标准

精神描绘的人生就是活着

4月2日下午15:44分

一颗年轻的心不再跳动。

但他重新点燃了生的勇气与希望。

他是安徽省首位在校大学生器官捐献者。

他捐献的眼角膜、肝脏以及双肾

将至少帮助5个人重获新生。

他是陈嘉伟,一名安徽大学的学生,

不久前才刚刚过完他21周岁的生日。

手术医师向捐献者致意院方提供

“我可能脑动脉瘤破了,妈妈救我。”3月10日的清晨,母亲突然接到儿子打来的电话,这也是他打给父母的最后一通电话。随后,陈嘉伟晕倒在宿舍,他被老师与同学送进安医大二附院,检查结果显示——动脉瘤破裂,由于不具备手术时机,只能进行保守治疗。

高二时曾被诊断患有颅内动脉瘤,几年来,他和家人都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,定期检查,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个“不定时炸弹”,没想到“炸弹”还是“爆炸”了。在儿子躺在ICU(重症监护室)的这段时间里,父母就日夜守候在门外。几年的就医经历,父亲非常明白,颅内动脉瘤破裂意味着什么。

ICU(重症监护室)旁贴着一些关于器官捐献的公益广告,守在病房外的母亲问了儿子的室友小东这样一个问题:“你对器官捐献是什么想法呢?”

小东安慰她说:“作为年轻人的话,如果是自己,应该是会愿意进行器官捐献,我只是怕亲人会伤心。但是面对自己的亲人,可能没有勇气。”

小东事后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说:“我们更多的是在和阿姨聊天,安慰阿姨的情绪,没有想过叔叔阿姨真的会捐献器官。”

3月20日,陈嘉伟的父亲没有告诉任何人,只是找到医生,第一次提出捐献意愿。“如果有一天儿子救不回来了,就把他的器官捐献出去,帮助更多的人。”

4月2日上午,经过临床判定和确认实验判定,医生宣布陈嘉伟已经脑死亡,父母再次表达器官捐献的意愿。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,办理了相关的捐献手续。

4月2日下午13:30,这是老师、同学们与他的最后一次告别。

“他是一个性格很温和的人,和周围的同学关系都很好,他去年旅游回来还给我们寝室的人带来一些小礼物。”生病期间,班上五十多位同学轮番来探望他,陪伴他。

在辅导员汪老师的印象里,他是一个学习比较上进的孩子,经常会向自己借阅一些书籍。昏迷期间,他网购的考研书籍到了,现在摆放在宿舍那张安静的桌子上,他却永远也用不到了。

父母在与他做最后的告别院方提供

“他以前告诉过我们,他想要玩遍中国,希望能够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,回到父母身边生活,平平淡淡就好。”

下午14:30,父母进入ICU(重症监护室),拿起毛巾为儿子擦洗身体,母亲含着泪抚摸着儿子的脸颊,留恋和不舍让这位母亲泣不成声,父亲则站在床尾悄悄地抹去泪水。“捐献器官的事虽然没有机会告诉孩子,但如果他知道我们的决定肯定会同意的。”父亲说,孩子是个热心肠的人,看到父母献血都会非常高兴。

医生运送器官院方提供

他的同学小飞说:“老一辈的人可能格外注重生命逝去后身体的完整性,认为这才是对于生命的尊重,对于叔叔阿姨来说,做出这样的决定很不容易。另外,生命真的很宝贵。

4月4日的上午,在他的老家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。他是家里的独生子,在这场告别仪式上,父母没有邀请很多的人,大厅显得有些空旷。

在他卧室的墙面上贴着许多关于劳动卫生之星、感恩标兵的奖状,父亲说:“孩子是个热心肠的人,初中到高中都是班里的劳动模范,班里的苦活累活他都愿意干,饮水机没水了就跑去抬水,干一次两次容易,但能坚持下来不易,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。”

室友小可说:“在这三年的相处时间里,日常生活中,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很乐观,除了不能够剧烈的运动外,他让我感觉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一样。”

小可甚至还能够回忆起年开学的第一天,在宿舍里他帮助自己铺被子,做自我介绍时脸上带着的微笑。

“你好,我叫陈嘉伟。”

儿子走了,但他还能救五个人

记者:为什么要捐献儿子的器官?

陈父:平心而论,就是想多救一些人,就是这么简单,医生说他能救五个人。就像我从小教育他的,不希望你有多大成就,就希望你快快乐乐的,对社会有用。现在也算对社会起到了作用,我们做父母的只能做到这点了。

安徽大学官方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bktw.com/kjscby/13684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