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术者寄语

“后交通动脉自颈内动脉后壁发出后水平位向后行走,是组成脑底动脉环的重要动脉。后交通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后交通动脉处的动脉瘤,是临床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。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症状,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反复头痛。该部位动脉瘤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发病率的30%到40%,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病史,薄弱的动脉壁发生破裂,血液通过瘤壁进入蛛网膜下腔,从而形成脑出血。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开颅夹闭或介入动脉瘤栓塞术。

Tethys?中间导引导管近端支撑力良好,操控性良好。头端柔软,跨越血管弯曲的能力强,到位高,对血管管壁刺激小。顺应性良好,不易变形。在一般动脉瘤治疗中应用良好。”

本期嘉介医院朱兵教授,分享Tethys?中间导引导管在左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栓塞手术中应用体会,精彩不容错过。

病史简介

患者基本信息

男性,58岁

主诉:因头痛伴恶心2小时。患者2小时余前工作时突然出现头痛、头晕,伴恶心、呕吐,呕吐1次,呕吐物为胃内容物,无天旋地转感,无肢体活动不灵,无意识不清等。急诊行颅脑CT示:1、急性硬膜下血肿;2、蛛网膜下腔出血;3、腔隙性脑梗死。为进一步治疗,收入院。

简要病史

否认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等病史

入院查体情况

入院查体情况:神志清醒,GCS评分E4V5M6,自主体位,正常面容,查体合作。头颅无畸形,双侧瞳孔等大正圆,直径2.5mm,对光反射灵敏,四肢活动自如,肌力正常。双侧Babinski征,Kernig征及Hoffmann征未引出。

术前影像学检查

入院前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少量硬膜下血肿。

术前CTA检查示左侧后交通动脉瘤。

治疗经过术前讨论患者因头痛伴头晕入院,脑动脉CTA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,已破裂出血,需尽早行手术治疗,向患者家属讲明可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手术治疗,患者家属要求行介入栓塞治疗,计划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。术前诊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并蛛网膜下腔出血。手术方式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栓塞术。手术过程

6F70cmCOOK长鞘

cm多功能单弯导管

6FcmTethys?中间导引导管

泥鳅导丝

Headway-17微导管

Traxcess-14微导丝

弹簧圈:CosmosHypersoft

手术过程1

造影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,后交通动脉段约5.04×4.93×4.2mm不规则血管彭隆影,瘤颈约1.85mm。因患者血管迂曲,需中间导管增加术中微导管的稳定性,6FcmTethys?中间导引导管到达岩骨段能提高足够的稳定性。

2

选择工作角度,测量数据,双微导管到位动脉瘤内,选取成篮弹簧圈Cosmos:6.0×18及5×15。

3

通过双微导管继续填塞弹簧圈,至致密栓塞。

术后造影情况

术后即刻正侧位造影,见该动脉瘤被完全栓塞,未见残留。

产品使用感受Tethys?中间导引导管近端支撑力良好,操控性良好。头端柔软,跨越血管弯曲的能力强,术中稳定性好,对血管壁的刺激小,支撑力好。同时顺应性良好,不易变形。具有良好可视性。

病例总结

该病例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,术中应用双微导管技术,需保护后交通动脉,术中对导管的稳定性要求较高。双微导管技术能够提高成篮圈在动脉瘤腔内的稳定性,同时减少应用支架的几率,该病例成功应用双微导管技术,避免了术后抗血小板治疗,利于患者恢复,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。

术者简介

朱兵

医院

神经外科主任,副主任医师。

医院神经外科、医院神经外科进修。

山东省脑血管病防医院结合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,山东省卒中学会脑血管介入与手术治疗分会委员,济宁医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。

获得曲阜市科技进步奖壹等奖,擅长颅脑损伤、脑出血、颅内肿瘤、脑动脉瘤、急性脑梗塞、头颈部动脉狭窄的支架成形术等疾病的治疗。

扫码查看嘉介谈往期精彩内容

声明: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、神介资讯、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、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。未经许可,禁止进行转载、摘编、复制、裁切、录制等。经许可授权使用,亦须注明来源。欢迎转发、分享。

脑医汇App(原神介资讯App)对患咨询室全新上线,碎片化时间解答患者咨询,长按识别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bktw.com/kjsczz/12915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