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11月,福州市晋安区62岁的陈女士突发剧烈头疼,反复呕吐,随即昏倒在地,家人立刻拨打进行急救。医院时,患者已生命垂危,经过心肺复苏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,患者暂时恢复心跳。

此时,医生通过颅脑CT诊断发现,陈女士系颅内蛛网膜下腔大量出血,伴有右侧颞叶血肿,形成脑疝,怀疑是脑动脉瘤破裂所致。医院后,由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黄绍崧接手。

通过CTA颅脑血管造影,黄绍崧发现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有两个动脉瘤,必须尽快进行开颅手术。由于此时患者已不能自主呼吸,脑疝形成,生命体征极不平稳,可能“没下手术台,人就没了”,但对于陈女士来说,手术是唯一生存的机会。面对家属极强的抢救意愿,在明确告知了手术风险后,黄绍崧还是决定“搏一搏”。

手术于当晚12点左右开始,开颅、夹闭动脉瘤、清除血肿、去骨瓣减压,经过四个小时,手术宣告成功,患者病情也趋于稳定,转至ICU病房观察。

“由于手术及时,患者脑部的功能区并没有遭到严重损伤,没有出现偏瘫等后遗症。目前术后一个多月,患者四肢均可活动,正在进一步康复中。像陈女士这样的情况,手术成功且不发生偏瘫等后遗症的概率只有不到5%,这次是‘搏对了’。”黄绍崧说道。

脑动脉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,而是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,形成瘤状突起。关于其发病机制,目前有三种主流学说:

1.先天学说:由于患者动脉壁先天发育缺陷,较发育正常的动脉脆弱,在压力作用下形成动脉瘤突起。

2.后天学说: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冲击等因素导致动脉壁的内弹力层破坏,承受牵张的能力下降,受血流冲击后膨出形成动脉瘤。

3.综合学说:即先天和后天多重因素联合引起。

“因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的患者并不少见,医院每个月会接收15例左右的病患,大部分出血程度较轻,就诊时能保持意识清醒,手术预后也较好。像陈女士这么严重的病例,大概只占脑动脉瘤破裂的20%左右。这类患者绝大多数在家就已经丧失生命体征,医院抢救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
“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,目前还没有办法能有效地预防脑动脉瘤破裂。”

一旦发生破裂出血,临床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: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。传统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难度较高,风险和创伤都较大,目前介入手术是临床上的首选。但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手术,不能有效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脑内血肿,且动脉瘤复发的几率相对较高。所以具体选择何种方式,还需从患者年龄、动脉瘤部位和大小,甚至医疗条件等多方面综合考虑。对于像陈女士这样严重的病患,需要清除血肿、降颅压,开颅手术是唯一的选择。

黄绍崧建议,对于年轻、身体各类指标均正常的人来说,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,不必过多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bktw.com/kjscyy/11883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