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://wapyyk.39.net/bj/zhuanke/89ac7.html 正常垂体的MRI表现 医院处理垂体疾病的机会少,医院上班,医院建了新院区,购置了很多先进设备,其中包括3.0T核磁共振,所以在门诊看到垂体相关疾病的机会多了很多。 熟悉核磁共振各序列上正常垂体及其周围重要结构的特点是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就无法识别病变。 上图就是我这方面指示欠缺的例子。所以近期我对以下知识点进行了复习:①垂体的结构组成、毗邻结构。②垂体各个部分在影像学中的信号特点及其原理;③垂体及其毗邻结构在各个断层影像上的识别。 一、垂体及其毗邻结构术语 (一)垂体的结构组成 在解剖学上(anatomically),垂体是一个“二合一(two-in-one)”结构,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,二者有不同的胚胎起源。 1.腺垂体(adenohypophysis) 质较硬。与蝶鞍粘连较松容易分离。主要由腺细胞组成。腺垂体分为3部分: 前部(parsanterior)=远侧部(parsdistalis)=腺部(parsglandularis):是最大的部分,负责激素分泌; 中间部(parsintermedia)是一层薄薄的上皮层,将前后叶分开; 结节部(parstuberalis)为垂体前部向上延伸包绕垂体柄(漏斗)[pituitarystalk(infundibulum)]下部前外侧面的部分。 2.神经垂体(neurohypophysis) 质软,呈凝胶状。与蝶鞍粘连紧密。主要由下丘脑的轴突投射组成。神经垂体分为3部分: 后部(parsposterior)=神经部(parsnervosa)=后叶(posteriorlobe) 漏斗干(infundibularstem) 正中隆起(medianeminence)。 3.漏斗(infundibulum) 同义词(synonym):垂体柄(pituitarystalk) 组成:漏斗干(infundibularstem)+结节部(parstuberalis)。 (二)垂体周围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 1.superiorly 下丘脑。Thepituitaryglandprojectsfromtheinferioraspectofthehypothalamus. 鞍膈。Thepituitaryglandiscoveredbyaduralfold(diaphragmsella). 内含视交叉的鞍上池(suprasellarcisterncontainingtheopticchiasm.) 2.laterally 海绵窦。cavernoussinuses(alarge,thin-walledvenousplexus). 海绵窦内含颈内动脉,动眼、滑车、外展、眼和上颌神经。ThecavernoussinusescontaintheinternalcarotidarteryandcranialnervesIII,(oculomotor),IV(trochlear),V[trigeminal,branchesV1(ophthalmic)andV2(maxillary)],andVI(abducens). 3.anteriorly\inferiorly\posteriorly 蝶鞍(Sellaturcica) 蝶窦(sphenoidsinus) 斜坡(clival) 二、垂体的MR信号特点 (一)MR平扫 1.腺垂体等信号: T1WI上腺垂体与颞叶白质信号相似。 2.神经垂体高信号: 目前公认,T1WI蝶鞍后部高信号代表了垂体后叶血管加压素的存储。 这个T1高信号标志着垂体后叶处于正常功能状态,中枢性尿崩症患者此高信号消失。 由于扫描技术问题或解剖学原因,比如鞍背富含脂肪或过厚。正常人的矢状位影像上可能看不到垂体后叶的高信号。 (二)MR增强扫描 血-脑脊液屏障和血供特性决定了垂体和垂体微腺瘤的增强特点。 1.血-脑脊液屏障 正常垂体没有血-脑脊液屏障→增强早期即明显强化。 海绵窦内不存在血-脑脊液屏障→强化明显。 2.血供 垂体微腺瘤大多为门脉供血,对比剂到达时间较晚,因此在增强早期垂体微腺瘤呈相对低信号,与正常垂体有明显区别。随着时间延长,微腺瘤强化逐渐明显,信号逐渐增高。 少数垂体微腺瘤为颈内动脉供血,动态增强早期就出现强化。 垂体大腺瘤(直径≥10mm,且直径<3cm)和巨大腺瘤(直径≥3cm)血供丰富,早于正常垂体强化时相,呈不均质显著强化,受压垂体呈新月形强化。 Rathke囊肿,无实质成分,不强化。 注:以上垂体的血-脑脊液屏障特点与垂体微腺瘤的血供特点,决定了在垂体动态增强扫描时,微腺瘤强化与正常垂体时相不同步,强化慢于正常垂体,且强化强度仅为正常垂体的70%-90%,在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。 三、垂体检查的常用MR序列 (一)MRI基本序列(BasicMRISequences) 临床上所有垂体疾病都做的3个基本序列包括: 1.矢状位SE-T1WI 矢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(sagittalspinechoT1weightedimages) 作用:①为后续的冠状位成像提供解剖学平面(anatomicalplane)定位像。②对评价病灶向鞍上侵犯情况、明确解剖学边界必不可少。 2.冠状位FSE-T2WI 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成像(coronalfastspin-echoT2weightedimages) T2WI上由于脑脊液影响,观察垂体柄欠佳。 3.冠状位SE-T1WI 冠状位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(coronalspinechoT1weightedimages) T1WI适合观察解剖结构,观察视交叉、垂体柄、垂体、海绵窦、蝶窦等关系非常好。 注意,在SE-T1WI上神经垂体表现为高信号,不要误以为是病变。 (二)增补序列(AdditionalSequences) 视临床需要,增加一些序列检查: 1.CE-T1WI 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(contrast-enhancedT1weightedimages) 作用:①更好地显示或发现病变。②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(瘤内变性、坏死、囊变、出血等)。③帮助判断血-脑脊液屏障的完整性以及肿瘤的血供情况(有无、丰富与否)。因为脑肿瘤的强化程度与血-脑脊液屏障破坏直接相关,即使血供差的肿瘤只要血-脑脊液屏障破坏严重,强化就会非常明显,相反则无明显强化。④更好的显示肿瘤边界。 2.轴位FS-T1WI 轴位脂肪抑制T1加权成像(axialfatsaturationT1weightedimages) 作用:①FS-T1WI是评价血管加压素存储的最佳序列,因此在探究尿崩症时高度推荐。②FS-T1WI在明确诊断鞍内Rathke囊肿方面也极为有用,即使时在伴发垂体微腺瘤的情况下。 3.DCEMRI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(Dynamiccontrast-enhanc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) DCEMRI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准确方法 垂体微腺瘤间接征象(仅具提示意义):①垂体柄向对侧偏移;②垂体上缘饱满;③垂体高度增加超过8mm;④鞍底下陷。 4.3DTOFMRA (1)全称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(3-dimensionaltime-of-flight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) (2)3DTOFMRA的作用 45%-55%的垂体腺瘤具有侵袭性,可侵犯硬脑膜、骨质及周围组织(海绵窦、蝶窦等),3DTOFMRA对于显示累计海绵窦的病变,尤其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、颈内动脉虹吸段扩张、硬脑膜动静脉漏,或证实解剖变异。 四、垂体及其毗邻结构影像解剖 (一)垂体 1.成人垂体前叶 (1)垂体前叶上缘 由于蝶鞍的大小和垂体的大小关系,垂体上缘可表现为三种形态: 上缘平坦(plane)型 上缘凹陷(concave)型 上缘隆起(convex)型 (2)垂体前叶的大小和形态因年龄和性别而变化: 女性垂体高度大多高于男性。 2个月内婴儿垂体更圆更大,青春期垂体高度可生理学增高。 垂体高度:①12岁之前一般不超过6mm;②青春期女性垂体高度为8-10mm很常见;③男性垂体高于7mm时需引起注意。 老年人存在间质和血管轴位纤维化,可以导致空蝶鞍,大多不会对垂体功能造成大的影响。 (3)注射轧对比剂: 垂体前叶主要由门脉供血,动态成像上,前叶强化晚于后叶。 注射轧对比剂后20-30秒:垂体柄及垂体上部强化。 注射轧对比剂后40-60秒:垂体显著强化,之后信号缓慢下降。 2.垂体柄 正常情况下:上粗下细。 若垂体柄呈管状可能提示异常。 轴位上测量垂体柄最大径约为3mm。 垂体柄并非总是竖直的,经常或多或少有些倾斜,所以垂体柄偏移不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非常可靠征象。 3.垂体后叶 (1)神经垂体高信号的可能机制: 与垂体细胞内的脂滴有关。 高信号为抗利尿(ADH)激素颗粒或ADH与后叶激素运载蛋白的复合物。 高信号为垂体后叶存在磷脂所致。 (2)神经垂体高信号的出现及形态特点: 垂体后叶在矢状位上的典型表现:①紧贴鞍背;②规则前凸;均匀高信号。但实际上,并不是这么典型。 鞍背富含脂肪容易导致矢状位看不到垂体后叶的高信号。 轴位层面近乎%识别垂体后叶。 实际上,并不总能看到紧贴鞍背、规则前凸及均匀高信号的垂体后叶,而是经常看到垂体后叶信号不均匀、前缘不规则。这可能提示神经分泌颗粒的不规则分布。下图为我门诊见到的一位患者,断层上看到垂体后叶高信号明显不规则。 (二)垂体毗邻结构 1.蝶鞍 正常前后径——7-16mm; 深度——7-14mm; 宽——9-19mm。 鞍底骨质厚度——60%超过1mm,厚者可达3mm。 2.鞍膈开口 鞍膈口位于鞍膈中央,直径2-3mm,有的大至5mm。 鞍膈口有垂体柄通过。 右侧蛛网膜随鞍膈孔入鞍内,形成空泡蝶鞍。经蝶手术可能损破而导致脑脊液漏。 鞍内肿瘤可通过此孔向鞍上发展。 3.视交叉 视交叉距离垂体鞍膈上方约10mm,与鞍膈之间形成视交叉池。 视交叉为扁平形态,宽约12mm、长约8mm、厚约4mm。 在第三脑室前下部,视交叉与水平面形成45°侵斜面。 视交叉之上——终板、前连合。 视交叉之后——垂体柄、灰结节、乳头体和动眼神经。 视交叉之下——鞍膈和垂体。 视神经丛视神经孔到视交叉约15mm长,视神经管长约5mm。 根据与垂体的关系将视交叉分三型:①正常型(79%)——视交叉在鞍膈中央的正上方;②前置型(12%)——视交叉位于鞍结节上方;③后置型(9%)——视交叉位于鞍背上方。 4.蝶窦 蝶窦3-4岁时开始气化,一般至12岁时向后扩大,12-20岁时有的气化向前上至蝶骨平台、前床突,向后至鞍背、斜坡。 气化程度不同分全鞍型(86%);鞍前型(11%);甲壳型(3%)。 窦内分隔多为单发,28%无纵隔。 五、MRI读片 (一)在冠、矢、轴三种断面上认识垂体 1.矢状位 正中矢状位断层:可见视交叉、垂体柄、腺垂体、神经垂体、蝶鞍、蝶窦的关系。特别是儿童,蝶窦气化未完成,MR上可清晰可见蝶鞍的界限。 2.冠状位 3.轴位 参考资料: 1、《ImagingoftheBrain-Saunders()》 2、《MRIofthePituitaryGlandbyJean-Fran?oisBonneville,FabriceBonneville,Fran?oiseCattin,SoniaNagi》 3、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磁共振分类诊断》 4、《MRIofthePituitaryGlandbyJean-Fran?oisBonneville,FabriceBonneville,Fran?oiseCattin,SoniaNagi》 5、《MRIAtlasofPituitaryPathologybyKevinM.PantaloneDOECNUCCD,StephenE.JonesPhD,RobertJ.Weil,AmirH.Hamrahian》 6、《脑肿瘤MRI诊断进阶,高培毅主编》 7、《王忠诚神经外科学,第2版》 声明: 以上部分图片摘自专业书籍,目的仅为学习交流,如有侵权,烦请联系我立即删除。 往期回顾 学习笔记 神经外科手术画线 脑静脉解剖与数字“3”的不解之缘 脑动脉解剖提纲学习 简图学习头皮及颅底的孔与裂 脑膜解剖学习之——软脑膜 翼腭窝骨性结构图解 脑池的解剖知识总结 如何在MRI上准确辨识脑干重要横断面 脑干内非颅神经核之“中继核”学习总结 颅神经和颅神经核的功能解剖学习笔记 脑干的血液供应解剖学习笔记 脑干与颅神经的关系——解剖学习笔记 从里到外看“第四脑室”→解剖学习笔记 小脑的功能解剖 “人”在“神经”旅途 脑干的血液供应解剖学习笔记 神经胚胎学(Neuroembryology)学习笔记 理线串珠法→内侧纵束学习笔记 实用收藏 正常颈椎DR片上的解剖结构认识 学习笔记→让人“迷糊”的脑干 神经解剖学习笔记→眼球运动及瞳孔对光反射的神经机制 学习笔记 颅骨解剖——美图分享 学习笔记 脑颅骨——美图分享 学习笔记 头皮解剖——精品图谱 学习笔记 神经外科手术体位相关知识点归纳 学习脑血管病哪能少了脑血管壁的学习 脑循环学习笔记 小白学动脉瘤——不好勿喷 脑血管畸形相关常识学习笔记 颅内动静脉瘘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Moyamoya病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Virchow-Robin间隙基础知识学习笔记 大脑皮质功能的简要概括 大脑白质纤维学习笔记 脑干解剖学习思路 脑血管病相关病理学知识学习笔记 脑小血管病的概念与病理知识学习笔记 常见脑卒中知识点归纳及典型影像图片展示 重要神经结构的血供示意图 我对脑室系统解剖的理解 神经外科手术相关解剖知识复习 看Handbookofneurosurgery收获很多 边缘系统解剖学习笔记 额颞部开颅经外侧裂入路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手术一例体会 脑沟脑回学无止境 认识脑梗死 外侧裂概念及分部分支学习笔记 脑岛解剖学习笔记 小医生看书学神外的一点点心得 “岛叶-侧裂-岛盖”相关文献学习笔记 arachnoidmembrane学习笔记 鞍区入路解剖之——鼻腔解剖复习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之——鼻腔、蝶窦应用解剖 鞍区解剖学习笔记之——垂体 “蝶骨”学习笔记 脑干的安全进入区应用解剖学习笔记 颞骨基础解剖知识复习 枕骨解剖基础知识复习 颅内常见的解剖三角汇总复习 额骨与顶骨基础解剖知识总结 筛骨解剖基础知识学习 各脑颅骨的界限及颅缝学习 头皮解剖层次术语及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复习 额颞部小手术后的思考 颅脑轴位断层解剖学习 最新好书推荐定价元,团购元包邮 识别上方
|